首页头条 > 正文

【独家专稿】《繁花》股票顾问应健中,解密剧中的股市江湖

金融投资报 2024-01-12 12:13:52
| |

愿中国股市繁花似锦!

•本报专栏作者解码剧中股市情节•

■ 应健中

2020年10月,经上海电影局领导引荐,我见到了不戴墨镜的王家卫导演。初次见面,我带来了20年前写的三本小说代替名片。刚坐定,我说初次见面,我先自我介绍一下,王导笑着说,应老师,不用介绍了,我已经关注你很久了。

我从包里拿出拙作,王导说:“《股海中的红男绿女》我看过,这本《股市中的悲欢离合》看过,这本《股海沉浮录》也看过,你还有一本《钱生钱》……”三分钟的交流让我愣住了,觉得此事有点复杂了。

这顿在上海巨鹿路一家很小的餐馆吃的午饭,我好像没吃啥,席间大家都是上海人,用上海话很随意地聊天,王导问得多,我天南海北地讲当年股市的各种故事,时间不知不觉过了三个半小时,最后王导说,我想跟应老师签个合约,我们剧组聘请你担任股票顾问。盛情难却之下,最后我一口答应。临别时,记得王导用上海话说了一句,应老师要有思想准备哦,我老烦的哦。

三天后签约。我曾有律师执照,以前在证券公司任高管时,分管过公司的法律事务,审核过无数合同,见到这份很专业的合约和中英文两个版本的服务守则,还是蛮佩服的,合约很专业,对双方的权利义务界定清晰,于是我以顾问的角色进入了剧组。

▲应健中在《繁花》中客串角色

我2020年10月进剧组时,实际上《繁花》电视剧已经开拍,外贸生意、餐饮文化、情感戏部分是最早动工开拍的,股市部分最晚开工。对影视行业实际上我并不熟悉,日常生活中不追剧,也很少看电影。三年前,朋友圈中没有影视圈朋友,所以刚到剧组也不知怎么参与进去。

一开始,我住进了车墩影视基地的陕南村公寓,看已经在拍摄的剧本,回答一个个咨询,三天过后我就想逃了,那个地方太寂寞了。我提出来,有啥问题书面提问,我一个个答复。这原本想偷懒的想法不料成了我三年来最主要的工作方式,以文字的方式介入工作,而这种方式正是剧组最需要的,也是最具效率的。

开始的时候,发过来的问题5条,我认认真真地书面回复,几天后,王导对每一条进一步提出3至5条的追问,这样要回答20多条……就是这样发散性的叙述方式,逐渐形成了剧情中反映1992年至1993年中国股市最富有激情的场景。

▲应健中在《繁花》中客串角色

在三年时间中,拍片的片场我去得不多。去剧组第一阶段是车墩影视基地,我在那里住了几次。到2021年春节,我大年初二住进了青浦徐泾的公寓,春节放假期间,剧组所在的寓所只有我和王导两人,我们切磋剧情的走向,结果在此一住就住了两个月,这两个月的主要工作就是梳理剧情中“股市大战”的脉络。

金宇澄先生的《繁花》我看了四遍。10年前泛读了一遍,进剧组后精读一遍,当阿宝这个人物确立之后,梳理人物结果又读了一遍,最后,从书中寻找一些有趣的俚语又翻了一遍。王导确定阿宝这个人物设定后,我去考虑将阿宝这个人物嵌合进1992年到1993年的股市,早期我写了“阿宝外传”,编织成另一个既与原著相似,又与原著不同的阿宝在股市上鏖战的人生故事,等写完一看,哇!竟然写了2万多字,算是有了一个毛坯外壳。

要将阿宝这个人物糅合进当年激荡的股市之中,同时又要糅合进剧情走向的情感戏之中,这就是王家卫导演的功力,而我们参与者则是幕后的加持。三年中,类似这种幕后的文字工作单,我写了20多万字,编剧秦雯写的是我的N倍,也就是说,每一集的剧情、桥段、旁白和台词……剧本的背后,至少有10倍文字工作单的支持。

股市每天的震荡形成了日K线,每天、每月、每年的K线走势是过往凝固的历史,而这种市场的K线背后,是每一个人在市场上酸甜苦辣的凝固,是人生的震荡。要将当年阿宝的人生震荡显现出来,那就要与当年市场相对应的股市震荡和重大事件相契合。

▲《繁花》剧中提及的和平饭店

在剧版《繁花》给观众呈现了多个当年的场景

场景1:投资者们疯狂抢跑道

初创时期的股市,要抢跑道就必须进大户室,在涨势中抢先买进,而在跌势中快速卖出,资金不够怎么办?上海市民就自发形成了规模较小的小舢板,资金规模再大点,比如说300万元、500万元,那就叫船队,一波行情下来,按入股额进行分配,实际上这就是民间私募基金的雏形。在剧版《繁花》中,这种看起来吵吵闹闹的场景,实际上记录了中国股市从无到有,初创时期的市场群像。

小舢板、船队、航空母舰的俗称。现在的投资者对这些俗称有点不解。其实,在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大家都只拿着100元左右的工资,几乎所有家庭的资产规模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令人仰视的,杨百万更是神一样的存在,而初创时期的股市,市场信息不畅通,交易过程也不畅通,市场俗称“抢跑道”,而初创时期的券商也将人分三、六、九等,证券营业部一楼都有散户大厅,楼上有中户室、大户室、超大户室,要抢跑道就必须进大户室,在涨势中抢先买进,而在跌势中快速卖出,资金不够怎么办?

上海市民就自发形成了规模较小的小舢板,资金规模再大点,比如说300万元、500万元,那就叫船队,每一个船队都有一个所谓的船长,那些做股票水平较好的人都会被封为船长,一波行情下来,按入股额进行分配。实际上这就是民间私募基金的雏形。这些场景我在1998年写的《股海中的红男绿女》中都有很形象的描述。

这样的场景让新股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而老股民却找到了似曾相识的人生经历。在剧版《繁花》中,这种看起来吵吵闹闹的场景,实际上每一个跟着市场走过来的人,都能从各种细节展示中找到当年的所见所闻。同时,这种场景也记录了中国股市从无到有,初创时期的市场群像。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诞生地

场景2:《繁花》展示上海1992年股票认购证的场景

1992年股票认购证的发行,给股市带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当年所有市民都纠结于买与不买的犹豫之中,而最终认购证带来的财富效应带来的是巨大的冲击,这种足以改变人生的博弈,带来的是社会心理的巨大变化,中国股市初创时期投资者队伍的扩容和壮大,如果没有这种财富效应带来的影响,投资者队伍就不可能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

▲上海股票认购证

上海市民都知道,当年沪深两地都有过新股发行带来的阵痛,1992年股票认购证的发行,给股市乃至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当年所有市民都纠结于买与不买的犹豫之中,而最终认购证带来的财富效应带来的是巨大的冲击。

这种足以改变人生的博弈,带来的是社会心理的巨大变化,中国股市初创时期投资者队伍的扩容和壮大,如果没有这种财富效应带来的影响,市场的投资者队伍就不可能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人们之所以愿意将自己的积蓄买成股票,是一种将自己对财富的追求与上市公司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的力量,股东与公司构成命运共同体,当无数被称为股民的一族与无数公司的命运绑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股票的初衷即为如此,将这一幕激情燃烧的场景展现出来,也即展示了股份制改革的初衷。

剧版《繁花》展示了中国股市从区域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转型中出现的阵痛,攫取一个虚拟414股票的叙事方式来展示这种扩容中的阵痛。

▲90年代火爆的民间故事,本报资料图

老股民都记得,当年有一家来自北方的医药股来上交所上市,公司派出庞大的宣传团队到个股市沙龙中演讲,上海的股民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股票上市第一天,20多元开出后一路炒高,那时市场信息滞后,来自北方的全是抛盘,而上海的一批大户满仓加透支加仓,最后的结果是在后来的跌势中,很多大户被打爆了仓,这样场景是早期市场投资者感受到的惨痛,剧组所描述的这种场景,在当年股市中都有很真实的实例。

股市之所以能发展到如今,也是一个个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经验教训堆砌起来的,如今上海市场中和社会生活中有一句俗称“药头”就是来源于此,任何不熟悉的东西一经推出,人们习惯性会想一想,会不会是药头,投资者的成熟实际上是吸取了无数个教训后逐渐成熟起来的,所以说展示这样的故事,也是让投资者多增强点风险意识。

场景3:《繁花》展示了当年中国股市第一例收购案

激烈的收购与反收购,在剧情中得到了很好的显现。在剧中很奇妙地用一个桥段显示出剧情的转换。李李送给阿宝一个盒子,打开一看,是一条鲶鱼。鲶鱼效应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个概念,这种桥段的巧妙展示,将剧情带进了收购兼并大战,也解释了阿宝参与市场的激情以及个人身价的跌宕起伏。

尽管剧中隐去了上市公司名称,但作为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已经列进了商学院的课程之中,跟着市场一路走过来的投资者也对此记忆犹新。

当年南方的上市公司进军上海,欲收购一家全流通的公司,而当年的上海的投资者从感情上接受不了,这家实业公司是一家街道企业改制而来的,当时所有的股东对公司情有独钟,买面包非要去这家公司的门店买,拍好照片,胶卷的冲洗不管路途多远,也要送去南京西路的公司门店,持有股票的许多股东还尽力为公司招商引资,希望自己的公司不断茁壮成长、做大做强。这样的股东情感在剧情中充分地展示了出来。

同时外部资金介入,欲通过持股数的增加获取控股权,将这家公司收入囊中后将其做大做强。这样激烈的收购与反收购,在剧情中得到了很好的显现。在剧中很奇妙地用一个桥段显示出剧情的转换。李李送给阿宝一个盒子,打开一看,是一条鲶鱼。鲶鱼效应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个概念,这种桥段的巧妙展示,将剧情带进了收购兼并大战,也解释了阿宝参与市场的激情以及个人身价的跌宕起伏。

场景4:《繁花》展示当年第一代金融才子在市场坐庄的手法

剧版《繁花》展示了当年第一代金融才子初涉市场的雄心大志以及在市场坐庄中的各种手法,移花接木了一个原小说没有的人物——强总。将强穆杰这个人物与深圳的A先生以及与李李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串联起来,展示了当年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到上海滩开设证券营业部、抢占市场份额的金融博弈展现了出来,表达了市场初创时期的艰辛,和当年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时期第一代证券人的奋斗历史。

剧版《繁花》展示了当年第一代金融才子初涉市场的雄心大志以及在市场坐庄中的各种手法,移花接木了一个原小说没有的人物——强总。

在剧组中,有一天王家卫导演、编剧秦雯和笔者三人讨论剧情走向时,王导说了一句:那个强总很有趣。

我问:强总是谁?王导说:你自己写的呀。我突然想起在我写的小说《股市中的悲欢离合》中第一章第一行就出现了“强穆杰”这个人物,于是重新梳理思路,编剧情走向,将强穆杰这个人物与深圳的A先生以及与李李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串了起来,展示了当年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到上海滩开设证券营业部、抢占市场份额的金融博弈被展现了出来,表达了市场初创时期的艰辛,和当年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时期第一代证券人的奋斗历史。

▲90年代初期国内全面炒股的景象,本报资料图

可以这样说,随着电视剧剧情的步步展开,许多老一代证券人,都回忆起当年踌躇满志的景象,尽管过了30年,当年的年轻金融才俊都已退休,各人现在的处境也参差不齐,但这样的场景展现出来后,有些朋友观剧时已经泪流满面了。尊重历史、记录历史,剧版《繁花》做到了。

场景5:《繁花》描述了阿宝这样的人生逆袭

剧版《繁花》描述了阿宝这样的人生逆袭。先是做服装生意,做外贸掘到人生第一桶金,有了原始资本积累之后介入股市,购买了1992年股票认购证之后,身价大涨,至此阿宝并没有躺下享受生活,而是寄希望于介入公司上市,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个过程又使阿宝既有分享股票上涨带来的喜悦,也尝尽了判断和布局失误差点被平仓的厄运,可以说此剧也是一部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的经典片子。

剧版《繁花》通过作品反映了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积极向上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与当年证券市场提供的机会是分不开的。

剧情描述了阿宝这样的人生逆袭。先是做服装生意,做外贸掘到人生第一桶金,有了原始资本积累之后介入股市,购买了1992年股票认购证之后,身价大涨,至此阿宝并没有躺下享受生活,而是寄希望于介入公司上市,能够成为上市公司前10大股东,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可以说比比皆是。而这个过程又使阿宝既有分享股票上涨带来的喜悦,也尝尽了判断和布局失误差点被平仓的厄运,可以说此剧也是一部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的经典片子。

剧版《繁花》提供了许多做人、经商、炒股的至理名言。30集的电视剧结束了,第一遍放映中,人们的追剧心理只要集中在股市情节之中,视觉冲击中来不及细品台词。

好多人还会对此剧“二刷”,“二刷”中就会细品台词、旁白和经典桥段,比如: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是自己;这个市场不是比谁赚得多、而是比谁活得长……诸如此类的台词散见在每一集之中,可以这样说,王家卫导演的这部作品,对于影视行业而言是教科书级别的,其经典的台词不仅说的全是人话,而且也是一部关于人生、生意、投资理财的教科书。

上述发生在1992年至1993年间真实存在的历史场景,要在一部文艺作品中展现出来,难度很大,太过于讲历史故事,那就变成了一部纪录片,在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尊重事实、还原事实,还要有感人的、有说服力的故事情节,适当符合逻辑的合理想象,这就是王家卫作为一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导演的功力。

一进剧组我就对导演说,在影视剧领域我是“菜鸟”,我甚至没有看过王导的电影,王导推荐说,你先看《花样年华》和《阿飞正传》,进剧组签约后,我快速看了王导的所有作品,并上网搜了各种关于对王导作品的评价,以把握王导创作的风格。

▲应健中的部分著作

刚进剧组,我也把自己在20年前写的三部长篇小说重读了一遍,年轻的时候,自己也是一个激情四射的人,当年我在《壹周投资》杂志工作,那年热播电视剧《编剧部的故事》,我说了一句,我们86号(杂志所在门牌号)的故事和大户室的故事写出来更精彩,当年杂志社聘请的老编辑周丁先生跟我说:小应,你来写,我给你发到《上海滩》杂志去,每月一篇连载1万字,当时一时兴起,满口答应,没想到这下套牢,杂志有截稿时间,每月只能硬着头皮编故事。当时连载的标题好像叫《股市大转盘:大户室的故事》,连载完毕后,上海人民出版社由此出版了《股海中的红男绿女》。此书出版后,当时在市场上也有过轰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还做成了广播剧。

进了剧组,实际上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进剧组参与股市这一块的剧情设计,我写了很多东西,尽管每一次去剧组我都嘻嘻哈哈给导演和编剧讲故事、说笑话,但合作的最好方式还是文字,只有文字的表达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糅合进剧本。

就剧中的“股市大战”,王导不断提出剧情的走向和要求,我提供故事、桥段、台词等碎片,编剧选取碎片编成剧本,再将剧本制作成每天可操作性强的工作单,分发给各部门和演员。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阻碍,剧情路径走不通那就另辟蹊径,反反复复的磨合中,路径才越来越清晰。

▲剧中多次提到的和平饭店

三年中我写的文字不少于20万字,编剧秦雯的写作量是我的N倍。可以这样讲,如果一集最终定稿的文字量是1万字的话,其背后是10倍以上文字量的支持!

《繁花》剧情背后的文字量完全是大家想象不到的,每个演员手中拿到的工作单,是编剧组和导演组提供的剧情前因后果的叙述,以及各自角色的定位的文字叙述。

就“股市大战”这一块而言,其实,剧版《繁花》展开的仅是很小一块,我们收集的故事和写成的桥段、台词还有很多很多。

临近尾声时,我跟编剧秦雯开玩笑说,好像还可以拍10部片子哦,秦雯表示赞同。秦雯是一名很优秀的编剧,是电视剧《流金岁月》《我的前半生》的编剧,得过第24届白玉兰最佳编剧奖。

在剧组工作期间,有一件事要很仔细地去做,那就是大量的计算。阿宝的成长以及个人在股市的博弈要有充分的依据,要有数据上的支持。

比如:爷叔叫阿宝买第一只股票,需要多少资金才能翻多少倍,数据上要与当年某只股票的走势相对应。

又比如:什么样的品种投入,才能使其从100万元至1000万元像“爆米花”那样膨胀,买认购证,那就要计算买多少张认购证才能达到这种财富积累的飞跃,要倒推进行仔细计算,不能留下剧情上的瑕疵。

再比如:做股票行情,阿宝身价的跌宕起伏,要与这只股票当年的价格波动相吻合,用多少融资规模做一只股票,在下跌过程中,它的警戒线和平仓线在哪儿?所有这些数据上的表达,都要经得起观众的检验。

在剧版《繁花》中,细心的朋友在每一集剧终之后,在片尾一大串名单中发现,演员表中忝为末席:应健中饰股评家。有趣的是本人名字出现在正式演员的名单中而非友情出演,有点搞笑,本人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一部剧中。剧本中有一个桥段,强总那边要股票出货,需要一个“黑嘴”股评家去造势,导演叫我来演这个角色。

当年股市上的故事丰富多彩,剧播出以后,人们会想,这是谁?那是谁?我“自黑”一把总可以吧,也省得大家对号入座。这种场景纯粹是剧情发展的需要,做了一把演员梦,拍摄时现场有2个机位,每一个机位都3遍过,两个机位6遍过,片场有个习惯,每过一次,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鼓掌,这种场景的确蛮感动的。

我清晰记得,2023年11月21日早上,王导发给我一个截屏,是阿宝的一句台词:做差价、xxx,导演没说要改什么,我快速回答:做差价、博机会。王导回复:快而准确,谢谢!来回对话不超过一分钟。

我知道,全剧修改完成了,我有点不舍,在椅子上呆坐了半个小时,脑子一片空白。

很快,剧版《繁花》拿到批件;又很快,12月27日在央视播出。参与剧版《繁花》的工作,这三年的工作很值得、过程很精彩,至于结果对我而言并不重要。

作者简历

应健中:上海市人。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从事证券写作的个人经历:

1985年开始介入萌芽状态的中国股市,开始第一次买国债和股票。

1991年1月开始在上海《新闻报》上开设专栏,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从此开始在《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市场周刊》、《金融投资报》等3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市场评论文章和开设专栏。目前,只在每周六《金融投资报》周末证券上开设个人专栏。

从1992年开始曾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凤凰卫视、第一财经、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担任财经评论员,目前在上海第一财经广播开设《理财应健中》栏目。

文学写作的作品:

长篇小说:《股海中的红男绿女》、《股市中的悲欢离合》、《股海沉浮录》

杂文集:《股市财富裂变》

投资理财评论集:《钱生钱》

股市评论集:《股海淘金》、《股海智多星》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